龙榆生先生文集

苜蓿生涯过廿年

龙沐勋

  按:原文于 1943 年 2 月 13 日(中华民国三十二年)写成,先生其时四十二岁,连载于周黎庵主编之《古今》半月刊第 19 期至第 23 期(同年 3 月~5 月)。原版排印略有错字,其明显者于此电子版径改之,部分则于附注说明。

内容提要

  按:原文分七部分,分四期刊于《古今》杂志。以下内容根据先生文章及张晖《龙榆生先生年谱》整理而成。

  第一部分(教书习惯的养成)刊于《古今》第 19 期,讲述先生少年时期(11 至 14 岁,1912 至 1915 年)就学于父亲龙赓言创办的集义小学,少年早慧,在作文《苏武牧羊赋》中写下“齿落八九,发馀几何”的警句。先生受到哥哥龙沐光龙沐棠的影响与帮助,在 20 岁(1921 年)时到武昌拜师于黄侃(字季刚)。黄侃对先生的影响甚大,先生之后从朱祖谋研究词学的动机,亦由所触发。文中提到“结婚多年”是指先生 16 岁(1917 年)从父命在九江岳父家中与陈淑兰成婚。

  第二部分(初出茅庐的挫逆)刊于《古今》第 19 期,讲述先生 22 岁(1923 年)凭着从岳父处借到的五十圆,到上海开始执教,却因不谙语被辞退,后至武昌,因黄侃的帮助在武汉私立中华大学附中教国文的事。当时月薪仅四十八吊,居住环境不佳,又因妻居娘家,从俗不可过年,先生遂年末辞教率妻儿返乡。

  第三部分(海滨的优美环境)开头至“想探访他的踪迹”刊于《古今》第 19 期,其馀刊于《古今》20~21 期合刊,讲述先生 1924 至 1928 年在集美教学的经历。1924 年,先生接黄侃门生张馥哉电报邀请,赴厦门集美学校为其代课,月薪九十五圆。集美地理条件独特,藏修游息,几与世隔,先生感到学术文化机关应该政治和商业性质的分子隔离,方能够培养真才实学的人。先生又因其学生邱立之介,拜厦门大学国文系陈衍(字石遗)为师。陈衍后致函上海暨南大学国文系陈钟凡(后改名中凡,字斠玄)推荐先生,先生遂于 1928 年辞去集美中学教席。

  第四部分(重来上海的奋斗)刊于《古今》第 20~21 期合刊,讲述先生于 1928 年秋至 1935 年期间在教学之事。1928 年 9 月起先生任教于暨南大学国文系,寓居暨南新村。同年秋冬间,又应国立音乐院(曾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(字思鹤)之请,为易孺(号大厂,又号韦斋)代课。为倡导学风,先生捐献出所藏的《四部丛刊》及其它图书创办国文研究室,举办读书会。先生在期间,因陈衍介绍,交游渐广,先拜谒当时词坛名宿夏敬观(字剑丞,号吷庵),又向陈三立(字伯严,号散原)、朱孝臧(又名祖谋,字古微,号彊村)两老等名流求教。1931 年,朱孝臧辞世,于病榻前将朱砚授与先生,嘱先生为其完成未了的校词之业。次年,“一·二八”事变爆发,先生在音乐院一地下室内,费了数月之功,将彊村遗稿校录完竣,刊成了一部十二本的《彊村丛书》。1933 年,先生创办《词学季刊》。在这几年间,暨南大学内外党派争斗不迭,先生对其感到绝望。

  第五部分(岭表一年的遭遇)刊于《古今》第 22 期,主要讲述先生任教中山大学的经历。1935 年春,国民党元老胡汉民(字展堂)与先生尺牍相和。当年暑假,先生收到中山大学聘书,亦表示希望其南下之意,先生在暑假到广州观察形势,九月返回暨南大学,看到校内仍旧勾心斗角,遂辞去暨南大学教席,向音专请假一年,举家南迁。到中大后,又遇到顽皮学生,先生“恩威并用”,用旁敲侧击的说法,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,并精心选择教材内容,循循善诱,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先生在中大虽也受到同事猜忌,最后得以解决,并相处和洽。正当希望长居岭南,叵料 1936 年 6 月西南事变”起,陈济棠李宗仁以抗名义北上反中正),谣传广州将有巷战。先生举家仓促回,经济损失严重,生活顿见窘迫。

  第六部分(苦难的紧张生活)刊于《古今》第 23 期,讲述先生返之后生活拮据之状。1936 年 8 月返之后,广州局势未定,先生未获正职,只好闲居上海,先生又遭遇胃病和湿气复发,只有国立音专苏州章氏国学讲习舍两校教职之微薄收入。西南事变虽已于 1936 年 9 月平定,然先生因健康问题,遂绝南游之意。1937 年夏军侵,8 月 13 日进攻上海,民不聊生。数年间,先生虽兼任上海苏州两地五校教职,辗转劳顿,依然收入微薄,况家眷众多(一家十馀口),兼宿疾时起,生活非常艰难。1940 年(民国二十九年)春 3 月,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于南京成立。同年 4 月,先生扶病至南京,当月中央大学复校,先生为“复校筹备委员会”成员,7 月,在汪精卫资助下,创办《同声月刊》,即最后一段“我又回到本来的岗位……”所指之事。

  第七部分(自我的检讨)刊于《古今》第 23 期,乃先生回顾二十二年教书生涯之体验。

  “苜蓿”生涯:指清苦的教师生涯。语出薛令之《自悼》诗,计有功《唐诗纪事·薛令之》载:“(薛令之)及第,迁右庶子。开元中,东宫官僚清淡,令之题诗自悼曰:‘朝日上团团,照见先生盘。盘中何所有,苜蓿长阑干。饭涩匙难绾,羹稀箸易宽。只可谋朝夕,何由度岁寒?’”右庶子,掌太子教养等事。“苜蓿长阑干”,谓苜蓿零落散布。

1、一、教书习惯的养成
2、二、初出茅庐的挫逆
3、三、海滨的优美环境
4、四、重来上海的奋斗
5、五、岭表一年的遭遇
6、六、苦难的紧张生活
7、七、自我的检讨
听琴斋主人制作(更新于二零二四年四月十三日)
龙榆生先生纪念网站:longyusheng.org粤ICP备1504039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