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按:原书章内无小标题,为方便阅读,本电子版添加章内标题。电子版内容由手工录入,虽经多次校勘,错误仍在所难免,敬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意,并使用“读者留言”功能不吝指正。
清代词盛而曲衰。盖自明梁、沈以来,曲体已日趋于凝固,专崇韵律,气象雕枯;民间小曲流行,渐有“取而代之”之势。清初作者,承梁、沈遗风,多所拘牵,劣能自振。康熙、雍正而后,家伶日少,台阁巨公,不憙声乐,歌场奏艺,仅习旧词(参看吴梅《中国戏曲概论》)。新声肄习无人,即为散曲,亦不必播诸弦管。士大夫之爱好文艺,崇尚骚雅者,乃群趋于词之复兴运动,而散曲遂一蹶而不复振矣。作家间出,大都以诗词馀力为之,罕有专诣,亦一时风会使然也。
清初专尚南曲,作者如沈谦(字去矜,仁和人)、尤侗(字展成,号悔庵,长洲人),下逮康熙、乾隆间之吴绮(字薗次,江都人)、蒋士铨(字定甫,铅山人)、吴锡麒(字穀人,一字圣徵,钱塘人),合为一派;而沈谦《东江别集》多集曲、翻谱之作,梁、沈之嫡传也。尤、蒋特善杂剧,散曲亦偶为之。二吴所作较多,而锡麒尤胜。其《八月十八日秋涛宫观潮》一套,气象壮阔,非梁、沈所能范围,亦一时名制也。移录如下:
浙派词人朱彝尊,兼填北曲小令,以元人乔吉、张可久为宗。其论词主姜、张,专尚清空骚雅。乔、张散曲,风格略同。彝尊并力追踪,以自成其“词人之曲”。所为《叶儿乐府》,多清丽之音,洵词人吐属也。录《一半儿》“灵隐”一段:
厉鹗与彝尊同调,所为《北乐府小令》,闲效康沜东体,大部风格皆近张小山。录《柳营曲》“寻秦淮旧院遗址”一段:
朱、厉二家之后,宗乔、张者,有刘熙载(号融斋,兴化人)、许光治等。熙载俯就南曲,求合昆腔。光治心好乔、张,自谓:“情之所宣,每为邯郸之步;然音律未娴,其声之高下不入格者,当复不少。然第寄意云耳,于声律固不计也。”(《江山风月谱散曲自序》)录《庆东原》一段:
赵庆熹(字秋舲,仁和人)约与蒋士铨等同时;而刻意学施绍莘,不为上述两派所囿。其《香销酒醒曲》,能融元人北曲之法入南词,在清代确为当行作家。庆熹以《对月有感》套中之《江儿水》一支负盛名,特为节录;并举《谢文节公遗琴》全套如下:
清人散曲之差强人意者,略尽于上述诸家。此外如吴绮之《林蕙堂填词》、陈栋之《北泾草堂北乐府》、赵对澂之《小罗浮馆杂曲》、许宝善之《自怡轩乐府》、毛莹之《晚宜楼杂曲》、魏熙元之《玉玲珑曲存》、石韫玉之《花韵庵南北曲》、谢元淮之《养默山房散套》、杨恩寿之《坦园词馀》、秦云之《花间剩谱》、凌廷堪之《梅边吹笛谱》、沈清瑞之《樱桃花下银箫谱》,虽各具规模,而能卓然自立者鲜矣!
散曲衰而民间盛行道情之体,盖亦散曲之支流。文人如郑燮(号板桥,兴化人)、徐大椿(字灵胎,吴江人)皆有创制。大椿通音律,尝称道情“乃曲体之至高至妙者”;而“时俗所唱之《耍孩儿》、《清江引》数曲,卑靡庸浊,全无超世出尘之响,其声竟不可寻”,引以为惜。因“即今所存《耍孩儿》诸曲,究其端倪,推其本初,沿其流派,似北曲仙吕入双调之遗响。乃推广其音,令开合弛张;显微曲折,无所不畅。声境一开,愈转而愈不穷,实有移情易性之妙”(《洄溪道情自序》)。大椿既创新腔,又以“有声无辞,可饷知音,难以动众”;乃更撰为新词,“半为警世之谈,半写闲游之乐”,语浅而情挚,亦曲体之风格特殊者也。因附及之,兼录《戒争产》一首为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