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韵文史

第一章 四言诗之发展与《三百篇》之结集

龙榆生

  按:原书章内无小标题,为方便阅读,本电子版添加章内标题。电子版内容由手工录入,虽经多次校勘,错误仍在所难免,敬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意。

  诗歌伴音乐舞蹈而俱生,为人类发抒情感之利器;世界各民族,其文学发展之程序,盖未有早于诗歌者。《乐记》云:“民有血气心知之性,而无哀乐喜怒之常,应感而动,然后心术形焉。”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谓“哀乐之心感,而歌咏之声发”是也。《诗大序》更畅论其发达之原因云:“诗者,志之所之也。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,故永歌之,永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”盖自人类语言开始以来,即有诗歌产生之可能性。沈约所谓:“以前,遗文不睹,禀气怀灵,理或无异;然则歌咏所兴,宜自生民始也。”(《宋书·谢灵运传论》)

诗《三百篇》起源

  在昔文字之制作,未臻于完善,民间有所讴咏,亦仅口耳相传。《三百篇》以前,所有作品,多出后人伪托,无可征信,且付“阙如”。代尚文,始立采诗之官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云:

孟春之月,群居者将散,行人[1]振木铎[2][3]于路以采诗;献之大师,比其音律,以闻于天子。

此种制度,虽起自何王,终于何代,无可稽考;而《三百篇》中所包涵之三颂、二雅、十五国风,即以近人之考证言之,《周颂》为代初年作品,《商颂》为诗,《鲁颂》为诗,二雅、十五国风,大抵皆作于代;然论时代则至少亦五六百年,论地域则有诸州之国,不有专司其事者为之搜集整理,孰全著之竹帛,被诸管弦?且孔子既有“诗三百五篇,皆弦歌之,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”(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)之事,则《三百篇》之结集,殆出于代之“大师”无疑。

四言句式,风、雅、颂之别

  《三百篇》虽间有杂言,如三言之“振振[4]鹭,鹭于飞[5]”,五言之“谁谓雀无角[6],何以穿我屋”,六言之“我姑酌彼金罍[7]”,七言之“交交[8]黄鸟止于桑”,九言之“泂酌彼行潦,挹彼注兹[9]”(挚虞《文章流别论》)。三五言调之“[10]其雷,在南山之阳”,二四言调之“鱼丽[11]于罾[12],鲿鲨[13]”,六七言调之“遭我乎[14]之间兮,并驱从两肩兮”(《药园闲话》)之类,然率以四言为主。其形式之由散趋整,亦足见其曾经润色,匪尽里巷歌谣之真面。所谓“风”“雅”“颂”之区别,据《诗·大序》:

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以戒,故曰风。
雅者、正也,言王政所由废兴也。
颂者、美盛德之形容,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。

朱熹《诗经集注序》则云:

凡诗之所谓风者,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,所谓男女相与咏歌,各言其情者也。若夫雅颂之篇,则皆成之世,朝廷郊庙乐歌之词,其语和而庄,其义宽而密,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,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。

近人则以“风”属之民众文学,“雅”属之朝廷文学,“颂”属之庙堂文学(陈钟凡《中国韵文通论》)。而“风”有十五国:其二南及王、[15]同出于并于,合之,又各因其地势风俗之不同,而异其风格。约而言之,地于《禹贡[16]》时跨二州,诗风兼两国,多言农桑衣食,车马田狩之事。河东,其民有先王遗教,君子深思,小人俭陋,故其诗皆思奢俭之中,念死生之虑[17]土狭而险,山居谷汲[18],男女亟[19]聚会,故其俗淫。地有桑间[20]之阻,男女亦亟聚会,声色生焉,故俗称之音。居海滨,其诗舒缓(说详《汉书·地理志》)。以人民生活状况,反映于诗歌,其作风上之差别乃如此;而诸国风除助词顺各方之语气,稍有变化外,其语言文字,仍归一致;则风诗之曾经润色,殆无可疑。

  风诗既出于里巷歌谣,其作者多不可考。惟传以《豳风》中之《七月》、《鸱鸮》、《东山》三篇为周公旦[21]作,其描写技术,实较其他国风为精进。吾人苟承认雅颂为多出于士大夫之手,所有长篇巨制,与里巷歌谣,形式上截然殊致,则以《七月》等篇为出周公手,庶几近之。《七月》描写农家生活,于严肃态度中,间出以诙谐。如:[22]

春日迟,采蘩祁
女心伤,殆及公子同

于杂叙家常琐屑之内,着此富于情调之笔,与《东山》有异曲同工之妙,不得谓为偶然。兹举《东山》全篇如下,以见风诗之一斑:

我徂[23]东山,慆慆[24]不归。我来自,零雨其
我东曰,我心西。制彼裳,勿士行[25]
蜎蜎者[26],烝[27]在桑。敦[28]彼独宿,亦在车

我徂东山,慆慆不归。我来自,零雨其
果臝[29],亦施于[30]。伊威在,蟏蛸在[31]
町畽鹿[32],熠耀宵[33]。不可也,伊可怀也。

我徂东山,慆慆不归。我来自,零雨其
鹳鸣于[34],妇叹于。洒扫穹[35],我征聿[36]
有敦瓜苦,烝在栗[37]。自我不见,于今三[38]
我徂东山,慆慆不归。我来自,零雨其
仓庚[39],熠耀其。之子于[40],皇驳其[41]
亲结其,九十其[42]。其新孔[43],其旧如之

  阮元谓:“三颂各章皆是舞容,故称为颂。若以后戏曲,歌者舞者与乐器全动作也。风雅则但若南宋人之歌词弹词而已,不必鼓舞以应铿锵之节。”(《研经室集·释颂》)颂多用于郊庙祭祀,作者宜为贵族,而技术往往劣于风雅。又如《周颂》中之《清庙》[23]一章八句,《昊天有成命》[24]一章七句,《时迈》[25]一章十五句,皆全篇无韵(详见顾炎武《诗本音》)。或谓风雅之用韵者,其声促;颂不用韵,其声缓(《韵文通论》引王国维说)。然在文学上之价值,颂固不逮风雅远甚,以诗歌原以抒情为主也

  大小雅有祝颂赞美之辞,有祭祀燕饮之诗,而其中最可注意者,厥为史诗之发展。如大雅《生民》之美后稷,《公刘》之美公刘,《绵》之美大王,《皇矣》之美文王,《大明》之美武王,于姬周之先世史迹,描写恒有动人之处。又如大雅《江汉》叙宣王召虎淮夷之事,《常武》叙宣王皇父[26]之事,小雅《出车》叙厉王南仲玁狁[27]之事,《采芑[28]》叙宣王方叔之事,《六月》叙宣王尹吉甫玁狁之事(参看陆侃如《诗史》上),并能将东迁以前之王室大事,加以铺张之叙述。虽不足以跻于世界著名史诗之林,而代文学与武功之发展情形,于此足觇之矣。

  《三百篇》为代诗歌之总汇,亦即中国纯文学之总泉源。后来之抒情诗与叙事诗,咸由风雅导其先路。其在当世,《三百篇》并为入乐之章,益以孔子之提倡,谓:“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”(《论语》)经数百年之酝酿,而诗歌有此大结集,不可谓非中国文学史上之无上光荣已!

附注:

[1]行人:古帝王派往民间了解民情的使臣。

[2]木铎:以木为舌的大铃。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,巡行鸣之以引民众注意。,粤音多落反:古乐器,一种大铃,形如铙、钲而有舌,振舌发声。

[3]徇:,粤音,巡行。

[4]振振:国粤音真真,群飞貌。

[5]于飞:飞,同飞。于,语助词。

[6]角:“国粤音”之本字,鸟嘴。语本《诗·召南·行露》:“谁谓雀无角,何以穿我屋?谁谓女无家,何以速我狱?”又:“谁谓鼠无牙,何以穿我墉?谁谓女无家,何以速我讼?”孔颖达疏:“此强暴之男,侵凌贞女;女不肯从,为男所讼,故贞女与对,此陈其辞也。”

[7]罍:国粤音,酒器。

[8]交交:鸟鸣声。

[9]泂酌彼行潦,挹彼注兹:此九字一般视为五言和四言两句。泂酌:从远处酌取。泂国粤音:深远。行潦:沟中流水。挹:以瓢舀取。注:灌。

[10]殷:国粤音,形容雷声。

[11]丽:国粤音,通“罹”,落入。

[12]罾:国粤音,以竹或木制之方形鱼网。一本作“国粤音”,捕鱼之竹器。

[13]鲿鲨:鲿国粤音:黄鲿鱼,又名黄颡鱼。鲨:吹沙小鱼,又名国粤音、鲨鮀,生于溪涧之小鱼。

[14]峱:国粤音女摇反,山名。约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南。

[15]豳:国粤音,其后原有顿号,应删。

[16]禹贡:《尚书·夏书》之一篇,载山川道里之远近及物产之所宜。

[17]思奢俭之中,念死生之虑:语出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。

[18]汲:,粤音,打水。

[19]亟:,粤音卡弃反,屡,多。

[20]桑间濮上:《礼记·乐记》:“桑间上之音,亡国之音也。其政散,其民流,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。”郑玄注:“濮水之上,地有桑间者,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。……”国粤音,古水名。

[21]周公旦:姓,名周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因封地在(今陕西岐山北),故称为周公

[22]国粤音,白蒿。祁祁:众多。

[23]徂:此吴反,粤音往。

[24]慆慆:国粤音,久久。

[25]勿士行枚:言敌皆前定,未尝衔枚与战。士,通“事”,从事。行枚,行阵衔枚。指征战之事。

[26]蜎蜎者蠋:桑虫蠕行。蜎蜎国粤音冤冤,昆虫蠕行貌。国粤音,桑虫。

[27]烝:国粤音,句首发语词。

[28]敦:独处貌。《诗·豳风·东山》:“敦彼独宿,亦在车下。”郑玄笺:“敦敦然独宿于车下。”朱熹集传:“敦,独处不移之貌。”

[29]国粤音国粤音楼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

[30]施于宇:延伸于屋檐。国粤音,延伸。宇,屋檐。

[31]伊威:一名委黍,一名鼠妇,在壁根下瓮底土中生,形似蠹鱼。蟏蛸国粤音萧稍:一种长腿蜘蛛。

[32]町畽鹿场:,粤音他演反他滚反,粤音他卵反,舍旁隙地。空无人焉,故鹿以为场也。

[33]熠耀宵行:一说为萤火虫夜行;一说为夜间鬼火粼粼。传:“熠燿,燐也。燐,萤火也。”段玉裁订:“﹝荧火﹞谓鬼火荧荧然者也。”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虫三·萤火》:“《豳风》‘熠燿宵行’,宵行,乃虫名;熠燿,其光也。”

[34]鹳鸣于垤:传:“垤,蚁塚也。将阴雨则穴处,先知之矣。鹳好水,长鸣而喜也。”垤:,粤音,蚂蚁作穴时堆于穴口之小土堆。

[35]穹窒:堵塞洞穴。窒:塞。

[36]我征聿至:我家征人将要归来。聿,粤音胡核反:疾,速。至:古音痓,入声。

[37]有敦瓜苦,烝在栗薪:传:“敦,犹专专也。烝,众也。言我心苦,事又苦也。”敦国粤音,《疏》:“敦,是瓜系蔓之貌,言瓜系于蔓,专专然也”。郑玄笺:“此又言妇人思其君子之居处,专专如瓜之系缀焉。”国粤音薪,劈木柴,或说为堆积木柴。

[38]年:古音祢因反。

[39]仓庚:黄莺别名。

[40]之子于归:此女子出嫁。

[41]皇驳:黄白色与赤白色;一说为黄色与杂色。传:“黄白曰皇,骝白曰驳。”马:古音姆。

[42]亲结其缡,九十其仪:母为女系结佩巾,以示至男家后奉事舅姑,操持家务,叮嘱甚繁。传:“母戒女,施衿结帨。”郑玄笺:“女嫁,父母既戒之,庶母又申之,九十喻丁宁之多。”后人因以“结缡”或“结褵”代婚嫁。缡、褵,国粤音,《说文解字》段玉裁注:“《释器》曰:妇人之袆谓之缡。缡、緌也。云,即今之香缨。女子既嫁之所着。示系属于人。义见《礼记》。”仪:古音俄。

[43]孔嘉:甚好。嘉:古音居何反。

[44]《清庙》:八句为“於穆清庙,肃雍显相。济济多士,秉文之德。对越在天,骏奔走在庙。不显不承,无射于人斯!

[45]《昊天有成命》:七句为“昊天有成命,二后受之。成王不敢康,夙夜基命宥密。於缉熙!单厥心,肆其靖之。

[46]《时迈》:十五句为“时迈其邦,昊天其子之,实右序有周。薄言震之,莫不震叠。怀柔百神,及河乔岳,允王维后。明昭有周,式序在位。载戢干戈,载櫜弓矢。我求懿德,肆于时夏,允王保之!”

[47]徐:北之

[48]玁狁:国粤音险允,北方少数民族,匈奴

[49]芑:国粤音,菜名。《诗·小雅·采芑》:“薄言采芑,于彼新田。”传:“芑,菜也。”孔颖达疏引陆玑曰:“芑菜,似苦菜也,茎青白色,摘其叶白汁出,肥。可生食,亦可烝为茹。青州谓之芑。西河雁门芑尤美。”

《中国韵文史》:上海古籍出版社二零零二年版。
听琴斋主人制作(更新于二零二五年四月八日)
龙榆生先生纪念网站:longyusheng.org粤ICP备15040392号